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初二语文上册《杜甫诗》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如果这14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初二语文上册《杜甫诗》说课稿相关的文章。

篇1:初二语文上册《杜甫诗》说课稿

初二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相关资料图)

你们好!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的诗忧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也壮志豪情。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杜甫。

一、说教材

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收集了他的三首诗,这就是我本课的说课内容————《杜甫诗三首》。这三首诗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本课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学生还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2、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则是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

埃德加·富尔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我力求做到:创设情境→网络交互→知识内化→拓展深化

让学生达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个性展示→即兴创作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望岳》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多媒体显示: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2、走近杜甫,背景介绍(由学生展示有关文字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

3、初读全诗

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自悟,展示图片,创设情境氛围,让学生领略到诗人蕴含于景物中的凌云壮志、万丈豪情。

〈二〉、网络交互,自主探究

1、向学生们推荐网站,引导学生自主浏览。

2、听配乐朗读,再次把学生带进诗的情境中。

3、合作探究:

你们能谈谈对《望岳》的了解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课本,小组合作探究。)

4、师生共同配乐朗读。

〈三〉、知识内化,个性展示

1、这一环节我出示古筝、笛子、琵琶这三种乐器(多媒体显示),让学生从中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乐器来配合这首诗。并说出:为什么你要选这种乐器?来一个个性大展示。(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的思维得到纵情放飞,最后教师作综合点评,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都得以高涨,使课堂气氛燃起熊熊之火。)

2、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诵兴趣,我又组织全班同学分组竞赛朗读,。

(至此,课堂教学达到高潮,学生真正做到了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四〉、拓展深化,即兴创作

情景作文,模仿青年杜甫的口吻,把《望岳》改写成一篇叙事写景的散文,在悠扬的笛声中学生文思泉涌。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回顾本堂课的教学,我主要让学生在情境感悟中体味诗人的酣畅豪情;在网络交互中重获立体的语文世界;在自主探究中构建自己的诗歌鉴赏;在反复诵读中展示学生的个性与才华,从而营造出一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使自己努力成为一名新课改的实践者和执行者。

以上就是我这节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篇2:初二上册语文杜甫诗同步检测

初二上册语文杜甫诗三首同步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岱(2)决眦入归鸟眦()

(3)白头搔更短搔()(4)浑欲不胜簪簪()

(5)老翁逾墙走逾()(6)三男邺城戍邺()戍()

(7)如闻泣幽咽咽()(8)老妪力虽衰妪()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

(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

(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

3.填空

(1)杜甫是代大诗人,字,他被称作,其诗作被称作,都收集在。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三别”是指他写的;“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石壕吏》中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

4.补写诗句。

(1)荡胸生层云,。,一览众山小。

(2)国破山河在,。感时花溅泪,。

(3)吏呼一何怒,!(4)夜久语声绝,。

篇3:初二语文上册《杜甫诗》文学常识

初二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文学常识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

作者杜甫,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他的大量诗篇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尤其是他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春望》、《北征》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篇章,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他的诗因此被后人称为“诗史”,他本人也被尊为“诗圣”。

篇4:《杜甫诗》说课稿

《杜甫诗两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你们好!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的诗忧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也壮志豪情。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杜甫。我说课的课题是《杜甫诗两首》

一、说文本

本文是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内容各有侧重。本单元教学任务是:卓有成效地进行诵读训练,富有创意地探究内容和写法,在文言文教学上创造出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

课文选取的三首诗是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题材不同,背景不同,风格不同。

《望岳》描写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赞美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抒发作者攀登绝顶的誓言,融情、景、理、于一体,感情基调热情奔放。

《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衰城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忧国伤时念家悲已之情。诗歌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显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这两首诗,是诗人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转向于国于民的关注,体现了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

二、说教学目标

新一轮的课改已全面展开。新课程大力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的特点是:信息资源广泛开放,教学双方多向交流,学习程序按需面变,教学手段丰富多彩:学习者的地位主体化,学习过程辐射化,学习反馈及时化。

同时,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此,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2、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网络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则是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

埃德加富尔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一堂 课不是让孩子做什么,而昌让孩子 学会怎么做。即方法。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所以,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古诗四步教学法:《望岳》采用听、读、说、悟四步教学,让学生把握物境,情境,画境,意境。

2、合作探究教学法:《春望》采用学生合作探究,感 知诗意,把握意象,赏析意蕴,比较鉴赏。

我力求做到:创设情境→网络交互→知识内化→拓展深化

让学生达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个性展示→即兴创作

四、说教学程序

《望岳》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多媒体显示: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郭沫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

2、走近杜甫,背景介绍(由学生打开网站,查找有关文字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

3、初读全诗

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自悟,教师再播放配乐朗诵,创设情境氛围,让学生领略到诗人蕴含于景物中的凌云壮志、万丈豪情。

(二)、网络交互,自主探究

1、向学生们推荐网站,引导学生自主浏览。

2、听配乐朗读,再次把学生带进诗的情境中。

这两步的设计,一方面培养学生 网上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网上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这道诗的背景,再通过欣赏配乐朗诵,初步感受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情感。

3、合作探究:细读《望岳》,感知形象

《望岳》诗中,作者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试问每一联作者都 望见了什么?由于“望”的角度不同,因此每一联所塑造的"形象也各有特色,试作分析(让学生 带着问题再次走进文本)

4、在学生对诗中塑造的形象有了一定的感知的基础上,再次悟读诗歌,体悟作者 的情感。让学生 思考:你认为诗中哪 些句子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蕴含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作者 当时为什么 有这样的情感 呢?(这样 让学生 的思维得到纵情放飞,最后教师作综合点评,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都 得到高涨,课堂气氛也可以随之燃起熊熊之火)

《春望》

这首诗采用诗歌境界教学法。它以启发诱导学生想像、体验、品味诗歌为手段,以诗的不同境界为阶梯,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深入欣赏领悟诗歌。分三个教学步骤: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一)想象形象,把握物境(学生通过查网自主学习)

这首诗也有“望”,“春望”也可理解为“望 春”,可以让学生和第一首 诗比较阅读,同样是望,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望见了什么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什么样的画面?

(二)体验情感,把握情境

学生 通过对形象的感知,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情感,作者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作者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引导学生结合诗人当时的写作背景来说

(三)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引导学生品味诗人的主观之意是如何同客观现实之境和谐统一的。并品味出这种和谐统一所传达的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旨。

学生自主交流,可能会涉及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认识,对诗句的品析评价等。

辨析两首诗的风格

学生 可以自由讨论,也可以小组讨论,然后将自己的辨析结果在网上发布

课外延伸

指导学生打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找到杜甫的其它几篇有代表性的作品,《三吏》、《三别》。布置学生课外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三吏》、《三别》,进一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本堂课的教学,我主要让学生在情境感悟中体味诗人不同时代诗歌创作的不同风格,抒发的不同感 情:年轻时的酣畅豪情;中年后的忧国忧民。在网络交互中重获立体的语文世界;在自主探究中构建自己的诗歌鉴赏;在反复诵读中展示学生的个性与才华,从而营造出一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使自己努力成为一名新课改的实践者和执行者。

以上就是我这节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篇5:《杜甫诗》说课稿

《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杜甫诗三首》,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下面我从文本解读、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向各位评委老师作汇报。

一、说文本

本文是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内容各有侧重。本单元教学任务是:卓有成效地进行诵读训练,富有创意地探究内容和写法,在文言文教学上创造出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课文选取的三首诗是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题材不同,背景不同,风格不同。《望岳》描写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赞美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抒发作者攀登绝顶的誓言,融情、景、理、于一体,感情基调热情奔放。《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衰城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忧国伤时念家悲已之情。诗歌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显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石壕吏》是诗人回华州途中所见,明写老妇失子之痛、无人应征之苦、自请应役之举;暗写差役逼征之暴,在一定程度反映他思想的矛盾,既有对人民百姓的同情,也有对官府差役的含蓄揭露。诗情沉郁而忧愤。这三首诗,是诗人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转向于国于民的关注,体现了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

二、说学生

初二的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不高,认知、品析诗歌还欠火候;他们年龄尚小、阅历尚浅,品悟诗情也须点拨。选择一个好的教学方式、确立一个好的教学策略,是学习本文的制高点。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依据文本的内容风格,依据学生的认知层面,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读出诗的情感和节奏。(2)感知诗的情感和价值观。(3)品味诗的物境和意境。(4)鉴赏诗的美点和亮点。教学重点:目标 (1)、(2)教学难点:目标 (3)、(4)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学生课外搜集有关作者资料

五、说教法学法:埃德加·富尔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一堂课不是让孩子做什么,而是让孩子学会怎么做,即方法,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采用以下教法:

1、古诗四步教学法。《望岳》采用听、读、说、悟四步教学,让学生把握物境、情境、画境、意境。

2、合作探究教学法。《春望》采用学生合作探究,感知诗意、把握意象、赏析意蕴、比较鉴赏。

3、自主演读教学法。《石壕吏》采用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演习、自主评价。我力求做到:创设情境——师生互动——知识内化——拓展深化让学生达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想像画面——感悟意境

六、说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望岳》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1、多媒体显示: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2、走近杜甫,背景介绍(由学生展示有关文字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3、初读全诗,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自悟,展示图片,创设情境氛围,让学生领略到诗人蕴含于景物中的"凌云壮志、万丈豪情。

〈二〉、网络交互,自主探究1、向学生们推荐网站,引导学生自主浏览。2、听配乐朗读,再次把学生带进诗的情境中。3、合作探究:你们能谈谈对《望岳》的了解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课本,小组合作探究。)4、师生共同配乐朗读。

(三〉、知识内化,个性展示1、这一环节我出示古筝、笛子、琵琶这三种乐器(多媒体显示),让学生从中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乐器来配合这首诗。并说出:为什么你要选这种乐器?来一个个性大展示。(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的思维得到纵情放飞,最后教师作综合点评,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都得以高涨,使课堂气氛燃起熊熊之火。)2、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诵兴趣,我又组织全班同学分组竞赛朗读,。(至此,课堂教学达到高潮,学生真正做到了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四〉、拓展深化,即兴创作。情景作文,模仿青年杜甫的口吻,把《望岳》改写成一篇叙事写景的散文,在悠扬的笛声中学生文思泉涌。

(五)教学小结: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回顾本堂课的教学,我主要让学生在情境感悟中体味诗人的酣畅豪情;在网络交互中重获立体的语文世界;在自主探究中构建自己的诗歌鉴赏;在反复诵读中展示学生的个性与才华,从而营造出一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使自己努力成为一名新课改的实践者和执行者。

篇6:《杜甫诗》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杜甫诗三首》,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下面我从文本解读、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向各位评委老师作汇报。

一、说文本

本文是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内容各有侧重。本单元教学任务是:卓有成效地进行诵读训练,富有创意地探究内容和写法,在文言文教学上创造出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课文选取的三首诗是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题材不同,背景不同,风格不同。《望岳》描写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赞美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抒发作者攀登绝顶的誓言,融情、景、理、于一体,感情基调热情奔放。《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衰城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忧国伤时念家悲已之情。诗歌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显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石壕吏》是诗人回华州途中所见,明写老妇失子之痛、无人应征之苦、自请应役之举;暗写差役逼征之暴,在一定程度反映他思想的矛盾,既有对人民百姓的同情,也有对官府差役的含蓄揭露。诗情沉郁而忧愤。这三首诗,是诗人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转向于国于民的关注,体现了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

二、说学生

初二的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不高,认知、品析诗歌还欠火候;他们年龄尚小、阅历尚浅,品悟诗情也须点拨。选择一个好的教学方式、确立一个好的教学策略,是学习本文的制高点。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依据文本的内容风格,依据学生的认知层面,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读出诗的情感和节奏。(2)感知诗的情感和价值观。(3)品味诗的物境和意境。(4)鉴赏诗的美点和亮点。教学重点:目标 (1)、(2)教学难点:目标 (3)、(4)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学生课外搜集有关作者资料

五、说教法学法:

埃德加·富尔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一堂课不是让孩子做什么,而是让孩子学会怎么做,即方法,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采用以下教法:

1、古诗四步教学法。《望岳》采用听、读、说、悟四步教学,让学生把握物境、情境、画境、意境。

2、合作探究教学法。《春望》采用学生合作探究,感知诗意、把握意象、赏析意蕴、比较鉴赏。

3、自主演读教学法。《石壕吏》采用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演习、自主评价。我力求做到:创设情境——师生互动——知识内化——拓展深化让学生达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想像画面——感悟意境

六、说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望岳》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1、多媒体显示: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2、走近杜甫,背景介绍(由学生展示有关文字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3、初读全诗,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自悟,展示图片,创设情境氛围,让学生领略到诗人蕴含于景物中的凌云壮志、万丈豪情。

〈二〉、网络交互,自主探究1、向学生们推荐网站,引导学生自主浏览。2、听配乐朗读,再次把学生带进诗的情境中。3、合作探究:你们能谈谈对《望岳》的了解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课本,小组合作探究。)4、师生共同配乐朗读。

(三〉、知识内化,个性展示1、这一环节我出示古筝、笛子、琵琶这三种乐器(多媒体显示),让学生从中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乐器来配合这首诗。并说出:为什么你要选这种乐器?来一个个性大展示。(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的思维得到纵情放飞,最后教师作综合点评,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都得以高涨,使课堂气氛燃起熊熊之火。)2、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诵兴趣,我又组织全班同学分组竞赛朗读,。(至此,课堂教学达到高潮,学生真正做到了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四〉、拓展深化,即兴创作。情景作文,模仿青年杜甫的口吻,把《望岳》改写成一篇叙事写景的散文,在悠扬的笛声中学生文思泉涌。

(五)教学小结: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回顾本堂课的教学,我主要让学生在情境感悟中体味诗人的酣畅豪情;在网络交互中重获立体的语文世界;在自主探究中构建自己的诗歌鉴赏;在反复诵读中展示学生的个性与才华,从而营造出一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使自己努力成为一名新课改的实践者和执行者。

篇7: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杜甫诗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杜甫诗五首

课外拓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剑外:四川剑阁以南,指梓州一带。唐朝都城长安在剑阁东北。当时以长安为中心,所以剑阁以南称剑外。蓟北:现在河北省北部和北京市一带。那里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15、解释下列词语。

⑴妻子:⑵纵酒:

16、诗中哪句点明了“闻讯”的地点?

17、诗中哪个词语揭示了全诗的主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18、诗人听到消息后,百感交集。诗中是如何描述这一点的?试做简要分析。

表达实践

19、“独与老翁别”时诗人一定会安慰老翁的,此时的诗人一定有很多感触。请你通过想象来描绘一下别后的情景,200字以上。

中考链接

20、根据提示,在划线处填上恰当的诗句。

杜甫是唐代大诗人,他见证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青年时代,身处开元盛世的他有着“,”(《望岳》)的远大抱负;安史之乱时,他以博大的济世情怀体察人间冷暖,道出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想;而面对朝廷昏庸、国家动荡的时局,晚年的他只能以“,”(《登楼》)来抒发个人感慨。

成都杜甫草堂对联欣赏

1、清代诗人、书画家顾复初的一副对联最有名: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注释]联语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上联问“龙蜷虎卧几诗客”?下联说:只有伟大的诗人杜甫“长留天地”,不知历代有多少诗人在“月白风清”之夜来此吟咏,缅怀一代诗圣。

2、集诗人、作家、剧作家、书法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郭沫若来草堂后,写了一副十六个字的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注释]“疮痍”,创伤。指杜甫生活的年代大半是在战乱之时。“圣哲”,赞杜甫是诗圣、诗哲。“波澜”,比喻杜甫的诗如波涛汹涌,壮阔翻腾。上联意为杜甫生逢安史之乱,在民不聊生的动荡社会中,他巍然屹立于诗坛;下联说杜甫将忧国忧民之心,寄于笔墨,托于诗篇,犹如狂涛巨浪,激励人心,震撼千古。

3、叶剑英元帅题四川成都杜甫草堂(1960年作):

杜陵落笔伤豺虎,

爱国孤琮薄斗牛。

[注释]“杜陵”,指杜甫。杜甫曾自称“杜陵野老”。“豺虎”,比喻外敌、盗贼、贪官、污吏等一切邪恶势力。“孤悰(cóng)”,指杜甫对国家安危的系念。悰,心情,思念。薄,迫,靠近。斗牛:指天上的斗星、牛星。二星极高远。

上联意为杜甫一生痛恨乱臣逆贼、贪官污吏,视他们如“豺虎”,并常用诗歌予以讽刺抨击。下联意为杜甫忧国忧民的心情,不能为统治者理解,但他的满腔孤愤之气,却充塞天地之间,直迫斗牛二星,与其同辉万代。

参考答案:

15、⑴妻子和儿女⑵纵情饮酒16、剑外忽传收蓟北17、“收蓟北”;抒发了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表现了诗人渴望国家统一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18、当诗人一听“收蓟北”的消息后,“初闻涕泪满衣裳”──欢喜得泪流满面,以泪写喜,更是喜极而泣、悲喜交集的最生动的写照。“漫卷诗书喜欲狂”──由流喜泪而呈喜态,写出了此时此刻诗人内心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狂喜之情。“白日放歌须纵酒”──由呈喜态而放声高歌、纵酒痛饮。“青春作伴好还乡”──这里由欣喜若狂到迫切思归。最后两句仍然写“还乡”,是想像中具体的回家路线,更让人想见诗人归心似箭的急切而喜悦的心情。全诗喜始喜终,一贯到底,给人以强烈的快意。19、略2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篇8:八年级语文第三册《杜甫诗》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第三册《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介

《杜甫诗三首》选自杜甫的《杜诗详注》。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收集了其中的三首诗。《杜甫诗三首》历来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本课,学生能对诗歌的形式特点有进一步的了解,还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感染。

本文是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课文体裁不尽相同,内容各有侧重,其教学任务是:卓有成效地进行诵读训练,富有创意地探究内容和写法,在文言文教学上创造出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课文选取的三首诗是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题材不同,背景不同,风格不同。《望岳》描写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赞美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抒发作者攀登绝顶的誓言,融情、景、理于一体,感情基调热情奔放。《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衰城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忧国伤时念家悲已之情。诗歌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显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石壕吏》是诗人回华州途中所见,明写老妇失子之痛、无人应征之苦、自请应役之举;暗写差役逼征之暴,在一定程度反映他思想的矛盾,既有对人民百姓的同情,也有对官府差役的含蓄揭露。诗情沉郁而忧愤。这三首诗,是诗人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转向于国于民的关注,体现了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

2、该文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地位及作用。

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课是整个初中阶段的古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通过杜甫诗歌的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构建及其对诗歌情感的体会有积极作用。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和教材要求,根据本课在初中阶段的地位及其作用,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境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内容)

(2)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揣摩诗歌的体裁特点和写作手法。(形式)

(3)通晓诗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这些古诗。(语言)

4、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迁移到写作方向。

二、说学生

1、说学生的知识经验、技能态度及其与学习新知识的关系。

初二的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不高,认知、品析诗歌还欠火候;他们年龄尚小,阅历尚浅,品悟诗情也须点拨。本班是学校今年转型的第一届实验班,生源主要来自之前本校的普通班,全班共36人,属于小班额。学生语文基础普遍不扎实,学习本课仍有较大难度。因此,必须通过介绍古诗的时代背景进入学选择一个好的教学方式、确立一个好的教学策略,是学习本文的制高点。

2、说学生生理特点、学习态度和水平,以及由于态度、智力和身体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异。

本班学生男生占三分之二,好动,喜欢体育活动,学习成绩不如女生。在教学中,更要积极培养男生的学习兴趣,多提问,多表扬,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说学法。

由于学生水平较弱,对古诗、文言文虽然并不陌生,但要真正达到教学目标,仍需要严抓基础教学,主要是用讲读法和质疑法。按作者三个时期内容层次,组织一系列问题积极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并要求他们记好笔记、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背三首诗。

三、说教法

诗文总有魂,把握诗魂,往往能提炼出课之魂。

如《望岳》中的“望”字是学习本诗的关键,首联写远望泰山,第二联写近望泰山的景物,第三联写细望泰山的万千变化,第四联写作者由望泰山联想的自己远大抱负。既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又表现了青年杜甫宽广的胸怀。《春望》中的“忧愁”二字是学习该诗的关键,第一、二联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描写了国都破败的惨淡景象。第三、四联通过自己的所盼所思,表现了思念亲人的离愁别绪。全篇贯穿了忧国思家的思想情感。《石壕吏》中的老妪和差吏之间的对话,是学习的关键。我们不难发现,老妪的话句句都是在差吏逼问下说出来的,可以让学生设想:差吏一进门就问:你家有男丁吗?老妪答以:“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役仍逼着要人,老妪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问贯穿在老妪陈情的全过程。是理解全诗的一条主线,只要抓住它就不难理解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注。

通过杜甫诗三首提炼诗文之魂的教学,可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还可以推广到其他古诗文的教学中去,以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效率。

一堂课不是让孩子做什么,而是让孩子学会怎么做,即方法,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在提炼出“课之魂”的基础上采用以下教法:

1、《望岳》采用古诗四步教学法。听、读、说、悟四步教学,让学生把握物境、情境、画境、意境。

2、《春望》采用合作探究教学法。学生合作探究,感知诗意、把握意象、赏析意蕴、比较鉴赏。

3、《石壕吏》采用自主演读教学法。(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演习、自主评价。)我力求做到:创设情境——师生互动——知识内化——拓展深化。让学生达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想象画面——感悟意境

四、说训练

1、三种类型训练安排(课内外)

三种类型的练习均有,以巩固型训练为主;课外的紧扣中考题型,这是重头;能力型训练,以写作时巧用古诗词和学习写作手法为主要方向。

【一】如《望岳》安排以下同步训练:

阅读杜甫的《望岳》,完成1~11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诗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岱宗: (2)未了:

(3)造化: (4)钟:

(5)会当: (6)凌绝顶: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

3、这首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5、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______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________________。

6、《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___________而__________,时间是从________至________,并由________遥想将来的________。

7、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 )、南岳( )和西岳( )(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________的。

8、表明诗人并未登上泰山之顶的依据有两个,一个是标题中的“ ”字,二是诗句中的“ ”一词。

【二】如《石壕吏》安排以下写作能力训练

学了《杜甫诗三首》,你对杜甫的思想发展有怎样的了解? 学习诗圣杜甫的写作手法,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代替诗人把《石壕吏》改写为一则故事。

提示:

A、运用想象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神态。

B、展开合理地联想,补充事实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情节。

2、对上中下三类学生训练的区别安排

布置课外同步练习作业,对后进生的作业详细批改,并要求及时订正记录在错题本上。

五.说过程

采取343教学法,在结构上实施四步流程,考虑到学生水平较弱,本课相对难度较大,安排为2课时

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分别把握各首诗魂授课。

第一、二课时学习《望岳》、《春望》

第二课时学习《石壕吏》

▲教学目标:

1. (内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重点)

2. (形式)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常识。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揣摩诗歌的体裁特点和写作手法。(难点)

3. 通晓诗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这些古诗。(语言)

第一课时

▲学习《望岳》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他是谁?不错,是杜甫!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杜甫诗三首》,去领略一代诗圣的豪情与哀情。(激趣入题,引起学生的注意)

2、题目分析

《杜甫诗三首》刚好是杜甫三个时期的作的诗歌。

3、解决生字词,检查预习情况。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岱宗( ) 未了( ) 决眦( )

骚 ( ) 簪 ( ) 逾墙( )

邺城( ) 戍 ( ) 老妪( )

幽咽( ) 烽火( )

(扫清文字障碍,多读,获得语感,是下一步研读的必备条件)

4、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

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扣住背景,有利于加深对课文情感的体会)

5、体裁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

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望岳》这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朗读,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配乐诗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4)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5)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6)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体会诗的诗情画意,就诗的内容质疑。

(多种方式朗诵,加深记忆,提高学生兴趣)

二、研读《望岳》

1、教师提问:若全诗就抓一个字,你觉得应该是哪个字?明确:“望”。

(引导学生明确目标)

2、作者到底“望”到了些什么?请展开想象,设想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将你想像到的内容写成一段话。

(引导学生抓住诗眼,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此诗被后人称为歌咏泰山的“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你认为它堪称“绝唱”吗?为什么?

(让学生各抒己见,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明确:(1)比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天下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诗人凝望泰山“曾云”“归鸟”,不觉时间已久,连眼睛都酸困了,这不正流露了诗人对泰山情有独钟,热爱有加吗?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三、深入探究

1、问: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进一步感悟作者通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对诗的理解逐渐向较高的理性层次靠近。)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

明确: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2、写作特点:

(1)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本诗显得摇曳多姿,言有尽而意无穷。1、2句虚写,3、4句实写,5、6句实写,7、8句虚写,虚实交错,意蕴悠长。

(2)情景交融,写景有序。先集中写景,后集中抒情;先远望,后近看,再凝望。

四、巩固拓展

1、学生背诵默写《望岳》。

2、搜集古代描写泰山的诗歌三首,并加以翻译,在班上展出。

▲学习《春望》

一、整体感知

1.背诵《望岳》

2.介绍《春望》写作背景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县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七月,唐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扣住背景,有利于加深对课文情感的体会)

3.介绍体裁:

《春望》是一首近体诗。

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4、朗诵

(1)配乐朗诵《春望》,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律诗的诵读要领。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教师范读,学生随声低和。

(多种方式朗诵,加深记忆,提高学生兴趣)

5、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二、研读《春望》

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2、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可能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只要言之成理,当以鼓励为主。)

3、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4、学生把握全篇,想象整体形象。

(充分发挥想象力,有助于提高对本诗的理解。)

三、深入探究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触发,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体验诗人情感的途径。引导通过形象体验情感,更贴切。)

2、这首诗中,名句较多,你认为哪两句诗最值得被称为名句?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可能会涉及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认识、对诗句的品析评价等。

(1)现手法。全诗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2)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播放音调低沉的背景音乐,学生齐背《春望》。

(朗诵更能让学生走入本诗情景)

四、巩固拓展

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2.请学生辨析两首诗的异同。

明确:同:都写“望”见之景,抒“望”中之情,情景交融;

异:《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

《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第二课时

▲学习《石壕吏》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2)《石壕吏》写作背景简介。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

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扣住背景,有利于加深对课文情感的体会)

3、介绍体裁:这是一首叙事诗

4、朗读

(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2)学生自由读。

(3)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全班齐读。

(多种方式朗诵,加深记忆,提高学生兴趣)

5、默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6、小组合作翻译(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7、当堂抽查翻译(检查学生掌握程度)

8、理清情节

本文共叙写了几个人物形象?到底谁是主人公?各人物形象在故事中都有些什么活动?(为下面演小品做铺垫)

二、研读《石壕吏》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小组合议,根据诗歌内容设计一个小品《石壕吏》。

2、一组同学上台表演故事《石壕吏》,其他同学评表演的内容与诗歌内容是否相符。

3、评价表演,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1)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步,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明确:故事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2)学生根据情节提示,读诗,背诵。

(通过演小品,让学生在生动的表演中把握课文;评价表演,更能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深入探究

1、本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学生听读配乐朗诵,深深体味诗作的思想情感。(配乐能令朗诵效果更好)

四、拓展延伸

(一)看课文,自由提出疑问(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学生可能提出或教师启发的问题有:

1.作为一名女性,我对文中老妇人的儿媳妇“出入无完裙”,感受特别深刻。裙:古谓下裳,上古时代,男女服装差别不大,区分也不严格。唐代以后,妇女穿裙之风大盛,男以穿袍为常服,女以裙为常服,后泛指衣服。为什么连一件会客的衣服都没有?(生活贫困)为什么会如此贫困呢?(战争)

2.是战争使这个家庭生活贫困艰难。老妇人一家仅仅是生活贫困吗?他们为这场战争还付出了什么?(二子战死沙场 一子苟且偷生,孀妻弱子无依,老妇自请应役)

在了解这个家庭的命运的同时,进一步在语境中落实字词。戍:防守。新:最近。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请,请让我。应:应征。犹得:还能够。(结合文本理解字词,更切实际)

3.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 “捉人”?

“捉”说明这绝不是正常的征召,而是胡乱搜捕。这的确称得上“一字之贬,严于斧钺”。“捉人”也与“捉壮丁”的内涵大有不同。“人”是一般的概念,“丁”的内涵则比较具体。玄宗天宝律法规定:“制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二十二岁才是壮丁年龄,而现在捉尽壮丁,及于老弱。

4.为什么夜间出动捉人?一则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二则表明县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5、从“吏呼一何怒”看出“吏”有着怎样的嘴脸?(凶恶残暴,如狼似虎)下面我们换个角度,来个换位思考,如果我们站在“吏”——一个军队下层官吏的立场,说说他为什么“吏呼一何怒”?

石壕吏不过是一个下层的小军官,迫于上司的命令而挖空心思“夜捉人”,不也是无奈之举吗?他家里也许还有妻儿老母,他自己的性命也可能朝不保夕。

6、背诵诗歌,抽查过关

(二)课外作业:

学了这三首诗歌,你对杜甫的思想发展有怎样的了解? 学学诗圣杜甫的写作手法,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代替诗人把这首诗改写为一则故事。

提示:

1. 注意运用想象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神态。

2. 展开合理地联想,补充事实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情节。

(拓展作业不仅是本课的总结,它还是学生课外迁移的方向)

(三)总结

老妇人是杜甫笔下一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女性形象。杜甫通过这一形象,反映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唐朝人民虽怨恨战争,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义无返顾地走上前线支持平叛战争。而当时的杜甫看着老妇人泪别,万分同情,却不能解救。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他是真正的人民诗人!

六、说板书

采用提纲式,使全文纲举目张,条理清晰,对复杂的课文尤为重要。书写与教学内容同步进行,加深理解与记忆。在黑板上画出。

总之,作为一名授课者,我们应该吃透教材,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灵活施教。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评委,谢谢大家!

篇9:初二语文练习及答案:杜甫诗

初二语文练习及答案:杜甫诗五首

◎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齐鲁青未了决眦()不胜簪()逾墙走()

邺城戍()无完裙()老妪()泣幽咽()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造化钟神秀()(2)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4)老翁逾墙走()

(5)吏呼一何怒()(6)三男邺城戍()

(7)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8)夜久语声绝()

3、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B、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C、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D、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4、文学知识填空。

(1)杜甫是_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_________,称他的诗为_________。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_________。

(2)《石壕吏》一诗是以“安史之乱”为背景的,以此为背景,杜甫还创作了著名的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包含《石壕吏》在内的“三吏”。

5、补写诗句。

(1)荡胸生层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2)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

(3)吏呼一何怒,_________________!

(4)夜久语声绝,_________________。

6、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3)《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李白写的组诗“三吏”、“三别”中的一首。()

◎课内欣赏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答题。

(一)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着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8、“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10、从本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石壕吏(节选)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附书至()新战死()未去()

12、按提示填写句子。

⑴说明兵役之苛酷:

⑵说明战争之惨烈:

⑶说明战争破坏严重,人们生活凋敝:

⑷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

13、这一部分是故事情节的和。借老妇人的口述,写出了这一家人的,控诉了封建官吏的和。

14、本段文字正面描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________”,揭示主题。

篇10: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教案

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译读全诗,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并在小组内交流。

三、细读文章,品味研读:

1.如何理解题目“春望”?

(在春天,诗人看到长安的景象,借以抒怀)

2.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诗歌赏析:

在学习上一首诗歌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逐句赏析,也可以有重点的分析,但一定要对诗歌有整体的把握。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经过讨论思考,自行做出解答。教师及时予以点拨。提示: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里曾写道:“‘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据史载,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初期,自京畿、坊至于岐、陇都曾遭到叛军的侵扰,百姓惨遭杀戮。诗人家在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四、课后探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话、花也像人一样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花、鸟在春景中是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因为感伤时事,所以看到花开反而黯然泪下;因为久别家乡,所以一听鸟鸣反而倍觉心惊。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

第三课时

一、新课导入

从年青时期朝气蓬勃到中年目睹战乱的杜甫,诗歌中吟咏的感情也发生了变化,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读一读杜甫的《石壕吏》。

二、介绍有关《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现河南省安阳县),胜利在望。

篇11:八年级上册语文杜甫诗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杜甫诗三首知识点整理

(一)文章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生于巩县.杜甫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历经祸乱,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痛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时事,思想深刻,意境开阔,后世称为“诗史”,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各体,并形成特有的阴郁顿挫的风格。他被后人称为“诗圣”。

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这是第一首。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曾在齐、赵(现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因有此作。

(二)归类复习

1、字音

岱(dài)未了(liǎo)眦(zì)曾(céng)钟(zhōng)凌(líng)

2、通假字

荡胸生层云【“曾”通“层”】

3、多音字

了【(liǎo)了却(le)助词,去了】

4、古今异义

岱宗夫如何古:语气词,无实在意义。今:丈夫。

5、词类活用

一览众山小【认为……小,形容词作动词。】

(三)翻译

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③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四)节奏划分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五)写作方法

这是一首古体诗。全诗未着一“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诗人落笔由远至近,笔下之景从朝到暮,诗中由望岳想到将来的登岳。首联点出泰山独特的地理特点。颔联写近望中所见的泰山形象――-神奇秀丽,巍峨高大。“景即情也”。眼前之景,表现了诗人心中之情。颈链是细望。山中云气层出不穷,荡涤着诗人的心胸;诗人目不转睛望着飞鸟入林,这里透露出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一片挚情。尾联饱含着生活的哲理―――只有不畏艰险地去攀登,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诗中表现了一种不怕艰难对未来充满自信的雄心和气概。使情景理融为一体,完美自然。

篇12: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后练习:杜甫诗

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课后练习:杜甫诗三首

1.按要求默写诗句:

(1)孔子有句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望岳》中有一句与之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2)《春望》一诗中作者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

(3)《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

(4)《石壕吏》哪句话写出了官吏的凶狠。

2.默写:

(1)造化钟神秀,。(2),一览众山小。

(3)国破山河在,。(4),浑欲不胜簪。

(5)夜久语声绝,。(6),老妇出门看。

3.对下列各诗句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鸣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吏呼/一何怒D.二男/新战/死

篇13: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杜甫诗练习题

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杜甫诗五首练习题

《望岳》写诗人游历山川名胜,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其感情基调热情奔放。《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家破败之象,身感离乡背景之苦,表达出忧国忧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石壕吏》也写于战乱时期,但这时,诗人面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后两首其感情沉郁忧愤。从这三首诗歌来看,诗人的思想感情逐渐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向于国于民的关注,或多或少的体现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决眦(zì)  未了(liǒo)

搔(sōo)  簪(zōn)

逾墙(yú)  邺城(yè)  戍(shù)

老妪(yǜ)  幽咽(yè)

二、词语释义

岱宗:对泰山的尊称。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造化钟神秀:钟,聚集。

阴阳割昏晓: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

决眦入归鸟:眦,眼眶,眼角。

烽火连三月:喻指战火。

会当凌绝顶:会当,终当、终要。凌,不尽。

浑欲不胜簪:浑,简直。

荡胸生曾云:曾,通“层”。

逾墙走:走,跑。

吏呼一何怒:呼,大声吆喝。怒:凶狠。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存者,活着的,生存的人。且,暂且。已,动词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备晨炊:备,准备。炊,烧火做饭。

泣:小声抽泣,啼哭。

三、语句解读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篇14:高中语文《杜甫诗》说课稿

各位同仁:

说教材

本课三首诗都是诗圣杜甫晚年漂泊西南天地间,借山川风物表达自己人生感慨的诗作。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化为泡影,国家动荡,半生潦倒,晚境更惨。悲从中来,《秋兴》抒发了人生之悲、家国之悲;《咏怀古迹》寄寓怀才不遇之悲;《登高》饱含浓得化不开的人生悲叹。三首诗都是杜诗的代表之作,文质兼美,尤其是《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以含蓄蕴藉为美的中国古典诗歌,对于高一的孩子是一种熟悉的陌生。程度稍好的孩子可能会模糊感觉到美,但难以言传。程度稍差的孩子,只能是茫茫然,难知所云。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古诗如浩瀚之洋,实现上述目标,教会学生驭船之法,让他们自己乘风破浪,应是最理想的选择。叶圣陶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掌握方法,分析得更准,理解得更透,读得会更动情,感悟会更深刻,受益会更多。因此,我把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观决定教育观。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改的精神之所在。平等对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人。让孩子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注点。综上所述,本节课就是在平等对话中让学生去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习诗之法。学习鉴赏的一般方法是重点,汲取精神是难点。我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学目标。下面我具体说一下教学流程。

首先我用对联导入。

民间疾苦 笔底波澜;世上疮痍 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 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 草堂犹是杜陵春。学生在对工整的对联赏析中,回味杜甫穷年漂泊的一生,体会杜甫忠君念阙,心系苍生的伟大情怀。为鉴赏诗歌做好感情准备。

初读,朗读吟诵,感知韵律美。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律诗的节奏、押韵的顺畅之美,并初步感悟诗中景色特点和情感内容。

再读,披词入情,感受感情美。首先让学生比较三首诗的异同。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比较中进行整体感知,几首诗互为参照,学生体会的会更准确。引导学生的比较中了解背景,把握情感,分清类别。结合课下注释,通过读和比较学生不难明白三首诗都是杜甫漂泊西南时间代表作,都表达了杜甫的人生之悲、家国之悲。第一三首是借景抒情,第二首是咏史怀古。

让后让学生用一个字分别概括每首诗的情感内容,进行进一步细化的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深入诗词,把握情感的差别。《秋兴》由“故园心”很容易总结出 “思”字;《咏怀古迹》由“分明怨恨曲中论”不难总结出“怨”字;《登高》由“万里悲秋常作客”可以轻易找出“悲”字。情感各异,但悲以贯之。

三读,展开想象,感悟意境美。

我以以《登高》为例,引导学生进行意象分析,感悟意境美。

古人云“立象以尽意”“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引导学生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体验是意象,诗歌鉴赏的关键,

科林伍德说“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诗的形象,我们读者通过想象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而感受体验则是以全部身心投 入作品,心灵与心灵相沟通,感情与感情相交流,对诗人的想象活动进行再经历和再体验。

因此,在引导意象解读中,我先让学生点击这一个,就是通过抓修饰词、依据感情基调、展开想象具体分析本诗中每个意象的情感意蕴和审美意蕴,使学生明白意象在每首诗中的独特性。再由局部到整体,感悟诗中雄浑苍凉的意境美。

然后,链接那一个,使学生明确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相似性。还刷新另一个,使学生明白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迥异性。又点到面拓展,借以加深学生对意象的透彻理解。

四读,品评词句,领悟悲情美。

诗中有景有情,学生在入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如“悲”“客”“病”“苦恨”“酒杯”等词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体会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

五读。感悟朗读,品悟音乐美。

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诵读是涵咏陶冶的最佳途径。我将其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诵读,用心感悟,借声传情。再配乐朗诵,在悲凉的背景音乐中个别诵读,互相点评,互相欣赏。最后,播放名家范读,在倾听中将诗情融入心田,完成背诵。

最后,归纳赏诗之法。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运用的诵读读法、意象分析法、知人论世法、比较分析法等诗歌鉴赏的方法做一归纳总结,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然后进行拓展迁移,要求学生用已经归纳的方法,鉴赏《秋兴》。程序相类,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不再赘言。

(第二课时)

鉴赏《咏怀古迹》,在初读感受过程中学生对本诗类别情感已有所了解,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品读诗情,学习诗法。咏史怀古类诗作本是作者借古抒情,而我们又是在品读古人诗作,其实都是在历史中穿梭,诗人在穿梭中表情,我们在穿梭中悟情。鉴于此,咏史怀古类诗的鉴赏主要是回味的过程。回味诗之史实,了解内容;回味诗之作者,读懂感情;回味诗之感情,读透诗作。

首先,诵读诗作,回味史实。让学生诵读后,以一名导游的身份根据杜甫诗作给大家为昭君墓写一段解说词。然后互相评比,选出优胜者,班内交流。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关键,通过写作让学生复原诗中昭君史实,通过对词句的品味领悟作者杜甫在字里行间寄寓的感情以及所运用的手法。

然后,析读诗作,回味作者。在充分理解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诗作,联系背景回味杜甫其人,比较杜甫和其笔下的昭君的相似之处,理解所寄托的感情。两相比较可以得出昭君绝代佳人,入宫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身死异国,环佩空归;杜甫才华横溢,入朝见妒;不分忠佞,不得重用;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可见杜甫实是借昭君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这也是咏史怀古类诗作的显著特点。

第三,品读诗作,读透诗情。与《登高》感悟朗读相类,不再赘言。

然后,以此课为例,引导学生归纳咏诗怀古类诗歌鉴赏方法:1、史实分析法;2、知人论世法,3、比较分析法。完成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并且及时进行阅读训练。用高考咏史怀古类诗歌鉴赏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迁移能力。

最后以作业引导探究。

白居易云“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结合杜甫和李白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目的是引发学生思考个人生际遇的不同对社会苍生的情感也不尽同,从而深刻体会“老杜爱君,事前则出以忧危,遇事则出以规讽,事后则出以哀伤”的崇高思想境界。

诚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教材不过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让孩子以自己的认知结构去同化,顺应文本,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把自己融入诗境。在情感的冲击中获得境界的升华,在感性的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归纳,获得一定的规律方法。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将课堂与课外,语文教学与语文学习广泛而紧密地结合起来,语文就变得生动而且广阔了,语文学习也变得深刻而且快乐了。

★ 初二上册语文杜甫诗同步检测

★ 《杜甫诗》赏析

★ 语文初二上册作文

★ 初二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 初二上册语文作文

★ 初二语文上册教案精选合集

★ 初二语文上册测试题

★ 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 《假如》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 杜甫的诗有哪些